34小说网 > 红楼:这庶子太听劝了 > 第649章 应对高句丽

第649章 应对高句丽


贾长生面色凝重地坐在主位上,环视着麾下一众将领,缓缓开口道:“今日召集诸位,是有确切消息传来,高句丽正在积极备战,其心叵测,恐怕不日将有动作,我等需早做谋划,以保我朝边疆安宁。诸位畅所欲言,谈谈各自的想法。”

赵勇将军率先起身,抱拳道:“将军,高句丽此番备战,想必是觊觎我朝边境的肥沃土地和丰富物产。依末将之见,我们应当即刻加强边境的兵力部署,将各营将士调往关键隘口,加固城防,囤积粮草军备,先做好防御之势,让他们不敢轻易来犯。”

贾长生微微点头,目光转向沉稳内敛的谋士钱文:“钱先生,你对此有何高见?”

钱文轻抚胡须,思索片刻后说道:“将军,防御固然重要,但一味防守恐非长久之计。高句丽既已决意挑起事端,我们不妨一面加强防御,一面派遣精锐的斥候深入高句丽境内,探听其军队调动、粮草储备以及内部的各方势力情况。所谓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同时,可与周边友好部落联络,晓以利害,结成同盟,共同应对高句丽的威胁,从侧面牵制其兵力,使其不敢全力犯我边境。”

“嗯,钱先生的话有理。”贾长生表示赞同,又看向年轻气盛的李猛,“李猛,你有什么想法?”

李猛霍然起身,眼中闪烁着斗志的光芒:“将军,我军何不主动出击?趁高句丽尚未完全准备就绪,集结兵力,直捣其腹地,打乱他们的部署,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。末将愿率一支先锋队,为大军开路,定能让高句丽人知道我军的厉害!”

贾长生眉头一皱,说道:“主动出击虽能先发制人,但高句丽境内地势复杂,我们若贸然深入,恐有陷入重围的危险。而且长途奔袭,我军粮草补给也是个大问题。”

这时,老将孙福开口道:“将军,李猛将军的想法虽有些激进,但也并非不可行。我们可以采取分兵合击之策,一部分兵力佯装主力,在边境虚张声势,吸引高句丽军队的注意;另一部分兵力则绕道而行,选取其防守薄弱之处,进行突袭,烧毁他们的粮草辎重,破坏其备战根基。这样一来,既能避免陷入重围,又能达到打击高句丽的目的。”

众人纷纷点头,觉得孙福的建议颇为可行。贾长生沉思片刻后,说道:“孙将军的分兵合击之策可以考虑,但具体实施还需谨慎谋划。我们还需考虑到天气、地形等因素对作战的影响。此外,我军的水军也不可忽视,高句丽沿海地区或许会有其兵力部署,我们要加强水军的巡逻和戒备,防止他们从海上偷袭。”

接着,贾长生又与众人商讨了粮草的筹集与运输、兵器的打造与补充、伤病员的救治安置等诸多事宜,一直讨论到深夜,才初步拟定了应对高句丽备战的策略。

贾长生最后总结道:“诸位,高句丽此次备战对我朝是一个严峻的考验,但只要我等齐心协力,善用谋略,充分发挥我军的优势,必能保我朝边疆无恙。接下来的日子,各位按照既定计划行事,密切关注高句丽的动向,随时调整战略部署。我相信,胜利必将属于我们!”

在接下来的数月里,贾长生麾下的军队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。边境的防御工事不断加固,一座座城楼高耸而起,城墙上的士兵日夜巡逻,严阵以待。斥候们分批潜入高句丽境内,凭借着矫健的身手和过人的智慧,源源不断地将情报送回。

与周边部落的联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,一些部落被贾长生的诚意所打动,愿意与他们结盟,共同对抗高句丽。这些部落时不时地在高句丽边境进行骚扰,使得高句丽不得不分兵防御,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。

而分兵合击的策略也在秘密筹备之中。主力部队在边境频繁调动,营造出即将进攻的假象,吸引了高句丽大量的兵力。与此同时,一支由李猛率领的精锐部队,在夜色的掩护下,绕道而行,向着高句丽的粮草囤积地进发。他们避开了高句丽的巡逻队,历经艰险,终于抵达目的地。一声令下,士兵们点燃了粮草,顿时火光冲天,高句丽的粮草辎重化为灰烬。

水军方面,也加强了巡逻和戒备,多次击退了高句丽小规模的海上骚扰。在贾长生的指挥下,各方面的应对措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,逐渐扭转了局势,让高句丽的备战计划受到了严重的阻碍,也让他们感受到了贾长生所率军队的强大实力和坚定决心,不敢轻易发动战争,边疆暂时恢复了平静。但贾长生深知,这只是暂时的,未来仍需保持警惕,不断加强边防力量,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。

贾长生身披战甲,威风凛凛地站在营帐中,目光如炬地扫视着帐下的将领们。帐内气氛凝重而压抑,众人皆知,即将打响的这场攻打高句丽边城九月城的战役,关乎着边疆的安危与荣耀。

“诸位,经过这段时日的筹备,我军已准备就绪。如今,九月城就在眼前,此城地势险要,城防坚固,高句丽守军必定拼死抵抗。但我军士气高昂,锐不可当,今日召集大家,就是要商讨出一个万无一失的攻城之策。”贾长生声如洪钟,打破了帐内的寂静。

先锋将军赵猛上前一步,双手抱拳行礼,激昂地说道:“将军,末将愿率先锋部队率先攻城!我军的攻城器械已准备充足,冲车、云梯、投石车一应俱全。末将打算在黎明时分,趁敌军尚未完全清醒,发动突然袭击,以冲车和云梯强行破城,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!”

贾长生微微点头,眼中露出一丝赞赏:“赵猛将军勇气可嘉,但九月城的守军也绝非等闲之辈,他们必然早有防备。我们不可只凭勇力,还需谋略辅之。”

谋士钱文轻摇羽扇,上前说道:“将军,依在下之见,我们可先派小股部队佯装攻城,吸引敌军主力至城墙之上。而后,我军主力部队则绕道至九月城的侧翼,那里地势相对较为隐蔽,敌军防守或有疏忽。利用投石车远距离攻击城墙薄弱处,打开缺口后,再以精锐步兵迅速突入城内,与敌军展开巷战,打乱他们的部署。”

贾长生摸着下巴,思索片刻后说道:“钱先生此计甚妙,不过侧翼偷袭需隐秘进行,一旦被敌军察觉,我军将陷入被动。李信将军,你对此有何看法?”

李信将军微微皱眉,沉思后道:“将军,我军在攻城之时,还需防范高句丽的援军。他们定会拼死救援九月城,若我军被内外夹击,形势将极为不利。末将建议,在通往九月城的要道上设下伏兵,阻击援军,确保攻城之战不受干扰。”

“李信将军所言极是,这伏兵之选至关重要。”贾长生环顾众人,“张远将军,你率本部人马去执行此项任务,务必拦住援军,为攻城争取时间。”

“末将领命!”张远将军领命而去。

这时,负责后勤的孙福将军开口道:“将军,粮草辎重是我军命脉。虽目前供应无虞,但攻城之战一旦打响,消耗必定巨大。我已安排妥当,在后方设立了多个补给点,随时可以向前线运送物资。只是沿途需派兵护送,以防敌军突袭。”

贾长生点头道:“孙将军考虑周全,此事就交予你负责。攻城器械的维护也要时刻跟进,不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。”

“诺!”孙福应道。

贾长生再次望向众人:“诸位,此次攻打九月城,是我军与高句丽的关键一战。我们不仅要拿下此城,还要尽可能减少自身伤亡。各部队之间需紧密配合,协同作战。一旦城破,要迅速控制城内要害之处,防止敌军反扑。”

“明白!”众将齐声高呼。

接下来的几日,贾长生的军队按照既定计划,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战前准备。士兵们反复检查着武器装备,攻城器械被推至前沿阵地,严阵以待。

终于,攻城之战打响。黎明时分,赵猛将军率领先锋部队如猛虎般冲向九月城。一时间,喊杀声震天,冲车撞击着城门,云梯搭在城墙上,士兵们奋勇攀爬。高句丽守军拼死抵抗,滚木礌石纷纷砸下,攻城的士兵伤亡不断增加,但他们毫不退缩。

与此同时,贾长生亲率主力部队绕道至侧翼。隐蔽的投石车阵地中,巨大的石块被高高抛起,如雨点般砸向城墙。随着一声声巨响,城墙的一处出现了裂缝,继而轰然倒塌,形成了一个缺口。

“冲!”贾长生一声令下,精锐步兵如潮水般涌入城内。城内的高句丽士兵迅速组织抵抗,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巷战。贾长生的军队训练有素,他们相互配合,逐街逐巷地清理着敌军。

而在城外,张远将军率领的伏兵也与高句丽的援军展开了激战。他们占据有利地形,一次次击退了敌军的进攻,确保了攻城部队的后方安全。

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,九月城内的高句丽守军渐渐不支。贾长生的军队成功控制了城内的关键据点,高句丽守军见大势已去,纷纷投降。

当胜利的旗帜飘扬在九月城的上空时,贾长生的军队欢呼雀跃。但贾长生明白,这只是与高句丽战争中的一场胜利,未来的路还很长,他们必须继续坚守边疆,保家卫国。

在九月城沦陷的阴影下,城主朴正熙带着几名心腹高官一路奔逃至城外的深山之中。众人衣衫褴褛、神情疲惫,躲在一个隐秘的山洞里,内心被恐惧与迷茫充斥着。

朴正熙面色阴沉,眼神中透着不甘与绝望,率先打破了沉默:“如今九月城已落入敌手,我等有负王上所托,这该如何是好?若回到皇城,王上必定震怒,我等项上人头不保;但若就此逃离高句丽,又有何颜面苟活于世?”

财政官金在中皱着眉头,忧心忡忡地说:“城主,眼下形势危急。我们虽逃出了九月城,但敌军必定有所防范,回皇城之路必定艰险重重。且我听闻那贾长生用兵如神,说不定已料到我们会返回皇城,沿途设下重重埋伏。以我们现在这点兵力,恐怕还未到皇城,就已被擒杀。”

军事副官崔民秀冷哼一声,满脸愤懑:“都怪那贾长生!若不是他突然来袭,九月城怎会如此轻易就被攻破?我们在城中经营多年,如今却落得这般田地。我看我们不能就这么算了,应当召集旧部,寻机夺回九月城!”

朴正熙苦笑着摇头:“崔将军,你太天真了。如今九月城已被敌军掌控,我们拿什么去夺回来?再说,就算我们侥幸夺回九月城,又能坚守多久?贾长生的大军岂是那么容易对付的?”

这时,谋士李善宇缓缓开口道:“城主,依我之见,我们目前当务之急是先保住性命。留得青山在,不愁没柴烧。天下之大,并非只有高句丽这一处容身之所。我们可以先远离高句丽,前往他国暂避风头,待日后有机会再卷土重来。”

朴正熙目光闪烁,有些犹豫:“离开高句丽?谈何容易。且不说路途遥远,一路上关卡重重,我们又能去哪里呢?”

李善宇思索片刻后说道:“听闻大唐国富民强,对人才颇为重视。城主您素有治理之才,我们若能前往大唐,或许能得到庇护,并有机会学习他们的先进治国方略和军事策略,待日后归来,也好有足够的资本与贾长生一较高下。”

金在中却提出了反对意见:“大唐虽好,但毕竟是异国他乡,语言不通,风俗迥异。我们在那里人生地不熟,如何能立足?而且我们身为高句丽的官员,就这样投奔他国,岂不是叛国之罪?”

崔民秀也附和道:“我也觉得不妥。我们世受高句丽王恩,怎能轻易背井离乡,投奔他国?即便要死,也要死在高句丽的土地上!”

(本章完)


  (https://www.34xiaoshuo.com/xs/27202/114674.html)


1秒记住34小说网:www.34xiaoshuo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34xiaoshuo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