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4小说网 > 大明:被剧透的老朱,一统全球! > 第30章 朱允炆的非凡帝业

第30章 朱允炆的非凡帝业


返回京城后,不幸染病离世,八月安葬于明孝陵,谥号‘懿文太子’。”

  “朱允炆登基后,追封他为孝康皇帝,庙号兴宗。

  若要说他是第三代,也未尝不可。

  但事实上,朱标从未真正坐上皇位。”

  这一瞬间,老朱仿佛被雷电劈中,阳光洒在他身上,却感觉全身冰凉。

  他的长子标儿,竟在洪武二十五年病逝,他视为希望的太子,连一日帝王之位都未曾坐过,还要他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。

  老朱内心翻江倒海,许久无法平静。

  终于,他猛地一掌拍在椅背上,怒吼道:“该死的陈友谅。”

  他的眼神如熊熊烈火,恨意滔天。

  对于老朱的失态,苏铭并未感到意外。

  这段朱老与陈友谅的恩怨,正史野史中都有详尽记载。

  老朱深深地叹了口气,面容憔悴,仿佛瞬间苍老了许多,然后缓缓开口:“苏铭,你知道我为何要如此痛骂陈友谅吗。”

  苏铭选择沉默,任由老朱的思绪如潮水般倾泻而出。

  老朱的话语里满载着愤怒与怨恨,犹如复仇的诗篇:"陈友谅那个狡诈的小人,他曾向我发出恶魔般的诅咒,预言我会白发人送黑发人,留下孤独无依的悲凉。

  至于刘基……"老朱的声音戛然而止,仿佛在讲述一个未完的故事。

  然而,苏铭心中明白,刘伯温的预言并非空穴来风。

  他曾预见朱元璋的出身不凡,却也预示着朱家气运因朱元璋而短暂繁荣,子孙将难以享受富贵。

  大明王朝将面临内乱,五个龙争斗的混乱局面将至,国运将在第五个盛世后走向衰败。

  尽管老朱对此嗤之以鼻,但这正是他晚年对刘伯温深藏的恨意源头。

  苏铭深知,刘伯温的预言精准得可怕,若非自己穿越,大明的历史轨迹很可能按照他的预言展开。

  此刻,听到苏铭确认朱标的生命终于止步于洪武二十五年,朱元璋心中涌起无法言喻的伤感。

  陈友谅、张士诚、韩山童、小明王,那些曾诅咒他的人,如今都已尘封在历史的角落,唯有他朱元璋,孤独地挺立到最后。

  回忆起过去,朱元璋感慨万分,苍老的嗓音中夹杂着叹息:"苏铭,你的医术能否救活风寒。”

  在古代,风寒如同无声的杀手,无特效药的时代,它每年带走无数生命。

  即使在现代,流感仍无情地夺去生命。

  人类看似强大,却往往被微不足道的感冒击败。

  苏铭坚定地点了点头,"陛下,风寒在我眼中并非绝症。”

  这句话如同一道曙光,照亮了朱元璋阴郁的心境。

  朱标对于他,远超过马皇后的情感寄托,他是帝国未来的支柱。

  失去太子,无疑将动摇整个朝廷的稳定。

  岁月在洪武二十五年刻下深深的痕迹,朱元璋仿佛瞬间老去,心中的坚韧也在朱标的离去中变得脆弱。

  朱元璋明白,选择新的继承人并非易事。

  他只想将对朱标的爱延续到下一代,这是历史也无法否认的父爱。

  此刻,他的目光穿透时空,与未来那个同样心痛的自己交汇。

  他深知,如果换做是他,也会做出同样的决定——立朱标的子嗣为皇太孙。

  注意到朱元璋的深思,苏铭补充道:"陛下,尽管我能治疗风寒,但有一件事必须明确。”

  朱元璋凝重地回应:"讲吧。”

  苏铭的话语,如同命运的转折,预示着新的篇章即将开启。

  尽管内心存疑,苏铭的话语中仍流露出某种无奈,“纵然人们常言人力有时难敌天意,就像朱雄英、马皇后和朱标,他们的陨落皆源于疾病的侵袭。”

  “然而,死亡并非仅限于疾病,意外、自然灾害,甚至生命的自然衰退,都可能成为生命的终点。”

  苏铭罕见地展开长篇论述,话语中的深意老朱清晰捕捉。

  提及朱标,苏铭的话语如同揭示命运的无情,“太子向来体弱,若不及时调养,即使避开了风寒,其他潜在的疾病也可能成为致命的杀手。”

  老朱凝重地点点头,承诺:“你的忧虑,我铭记在心。

  我决定立即要求朱标改善体质,绝不能让他走在我的前面,朱雄英亦然。”

  沉重的心情像巨石压在心头,令老朱喘不过气。

  他渴望一丝振奋人心的消息,来平衡此刻的不安。

  “朱允炆能在朱标离世后,击败自己的亲生子,赢得皇太孙之位,这足以证明他的非凡之处。”

  “这样的继承者坐镇,应当是一股强大的力量。”

  老朱心中期盼,急切地追问:“我们从众多皇子中挑选了允炆,想必他是位卓越的君主吧。”

  然而,苏铭的目光中透露出同情,但他坚定地回应:“确实,他即位后立即着手削减藩王权力,逼迫亲叔叔走向绝路,四年之后,大明江山易主,他的下落成了谜团。”

  这些话如雷霆万钧,老朱震惊得几乎无法反应,脸上的表情瞬息万变,疑惑、愤怒、难以置信交织在一起。

  他难以相信,那个温文尔雅的朱允炆,竟有如此决绝的一面。

  “朱允炆真的削减藩王?他为何会有这样的胆量。”

  苏铭的回答犹如解密历史:“因为他清楚,藩王虽是他的叔叔,但并非血脉相连的骨肉。”

  这些人视藩王为历史的隐患,"自古以来,藩王的潜在威胁从未消散。”

  朱元璋的缺席,使得这些握有重兵的王侯们愈发危险,如同失去了束缚的猛兽。

  他厉声反驳,"藩王之事,岂能以表面现象衡量?帝王之虑,岂止于防范,更在于平衡与引导。”

  他的语气中饱含着深深的失望,朱元璋对于藩王政策的坚持,源于对历史教训的深刻理解。

  他认为,七王之乱并非源自藩王制度,而是由于天子的冷漠疏离,忽视亲族的权益,以及草率的权力剥夺。

  他倾尽心力,不仅将精干的子嗣派遣至边疆守护,还让皇室成员遍布全国,旨在分散军权,编织亲情维系的权力网。

  朱元璋坚信,藩王如群狮,能守护国家的稳固。

  他甚至将自己的孩子送上战场,亲自修订法规,教导他们遵守法度,以亲情为纽带,构建大明的坚固基石。

  自洪武初年开始,他精心布局,二十七位藩王如同一道铜墙铁壁,他自认为已经筑起了大明的长城。


  (https://www.34xiaoshuo.com/xs/40298/115293.html)


1秒记住34小说网:www.34xiaoshuo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34xiaoshuo.com